用2.0的思维方式去看世界

2008年12月27日星期六

任务栏和标签栏将统一 —— windows的革命(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使用pc有个习惯,习惯将任务栏放到最顶。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想想你的浏览器,用户操作的界面都在上方,包括类似菜单栏,地址栏,按钮等,这些“栏”的作用是控制窗口。我认为这是微软改造着我们的使用习惯。MFC程序设计默认的窗体结构就是如此,这种功能栏摆放在程序窗口上方的方式在你能看到的所有windows程序上面看到。



现在,把目光放到我们的焦点——任务栏。这个从win95开始的划时代设计。嗯,任务栏可以看成是由各个窗体windows组成的队列(非数据结构严格意义的队列),任务栏的设计极大方便我们在多个任务窗体之间切换。



明白了菜单栏和任务栏的作用之后,现在提一个问题。既然任务栏是控制各个窗口,菜单栏是控制窗口内的内容,两者的功能同样是控制,为何要做成一个在上方,一个在下方呢?




好吧,现在我们改变一下思路。合二为一,将对窗口的控制功能都统一放到上方(好在我们的windows早就支持这样的功能),也即将任务栏移动到上方。这时候,所有对窗口的控制都可以系统的上方操作,我们的鼠标不再需要为切换窗口而往下移动了(不要跟我说alt+tab),鼠标移动的距离减少了,操作更方便。

其实,类似这种界面我们应该非常熟悉。使用OSX的人不用说,用windows的,打开你的maxthon,或者IE7,或者firefox,看看标签栏,对了标签栏就是放在浏览器的上方,相信没有人会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将标签栏放在浏览器下方吧?你很习惯这样的操作界面,不是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也一样很习惯将任务栏移动到系统的上方。试试看?



现在,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再作进一步的想象。系统任务栏……浏览器的标签栏……任务栏……标签栏……能不能合一?假设你使用firefox,我们任务栏窗口能不能作为firefox的标签栏显示?其实微软已经给过我们很好的启示,资源管理器即浏览器,在资源管理器的地址上输入网址,会自动使用IE跳转到该网站。反过来想想,为什么浏览器不能做资源管理器?

我也曾到firefox的插件网站上搜索,并没有发现这样的add-on。

正如李开复博士说的,未来我们95%的工作都可以在浏览器中完成。我们未必需要windows,但我们需要浏览器。我的理解是,浏览器必将取代windows。这里的windows,既包含windows窗体,也包含微软的windows系列产品。

现在firefox已经是一款非常好的浏览器,支持的插件,能实现很多以前需要windows程序才能实现的功能,甚至有些windows程序所不具备的功能。通过firefox的窗口,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浏览器取代windows的未来。

当然不能忽视widget(网页小工具)。随着widget的大量出现,一些软件设计师已经开始转向设计网络widget。widget不用安装,只需要连上网,点两下鼠标即可使用,不占用硬盘空间,不需要在几台电脑重新安装。




最近装上chrome的正式版,chrome的界面令人叹为观止,颠覆了传统的windows界面,菜单栏已经消失,标签的标题作为窗口的标题。这里已经有一些标签即窗口的味道。只是目前来说无论是firefox,还是chrome,都没有能给我们提供取代windows的方案,让我们心甘情愿放弃windows上面存在多年的众多软件。

微软呢?曾几何时,微软的理想是每一个人的桌面上都装有windows,上面当然最好集成有尽可能多的微软出品的软件。但现在在一部分人的眼中,windows更大意义上是一个壳,一个承接软件和硬件的接口。软件大多数和微软无关,除了office。我们使用firefox浏览网页,使用google搜索,使用gmail发邮件。vista已经被证实是个笑话,windows7呢?微软过多将注意力集中在OS端的设计,却未曾考虑过,时代已发生变化。迈入云计算的时代,我们并不需要一个集成强大功能的OS,我们只希望一个有良好扩展性的系统,使我们更好地与网络接触。

说了半天,我的观点是,云计算时代的OS,是要跟windows说拜拜了。浏览器将取代windows,任务栏和标签栏将统一。

2008年12月16日星期二

李开复做客对牛乱弹琴

视频:李开复做客对牛乱弹琴

聊天实录:李开复谈云计算:未来95%工作将在浏览器中完成

视频看了一遍,聊天实录也看了一遍,收获还是比较多的,现整理如下,引用的是部分原文的内容,也有一些是自己归纳的观点。


“谷歌其实一创立开始就是一个所谓的云计算公司,我们做了最便宜、最可靠的、最大的数据中心,因为我们看定了未来的数据都存在数据中心,越来越多的运算都在数据中心,所以我们如何做最大的数据中心,然后最便宜的代价,最低的耗电,进一步把它的资源和整个业界分享。”


“……谷歌 Apps,这个你也可以把它想像成一种云计算的服务。”


“洪波:还有一个,现在云计算实际上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这样一种变化,IT的一个产业变化。但是我们也注意到,IT由于硬件越来越便宜,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其实每一个端的计算能力都很强,是不是大规模的云计算把每一个端的计算能力放弃了?

  李开复:其实也并不一定放弃,在端可以做很多事情,制作图形处理。第一其实一台谷歌服务器远远不如想像的那么贵,第二,在服务端在云上面,你的一台服务器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在跑,其实它等于time share是分给很多很多机器,所以一台机器真的可以支撑远远超过你想想的用户,比如说一台服务器也许可以支撑一百个甚至一千个E—mail的用户,因为实际上不是每个用户每一秒钟都在处理,他可以把这个服务器的时间切成很多小块让大家分享,这么一除,一台服务器上可以给一千个人使用,数一数也没多少钱。”

归纳:云计算的普及,并不意味着要浪费端的计算能力。未来端的优势,在于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更好的gui,而不必过多考虑存储和计算能力。


“洪波:但实际情况是,我现在可能是一台手机,它的计算能力已经超过十年前的一台PC,我这个一方面,原来我有大量的计算是在本地,现在我计算能力提高了,反而大量的计算不需要放到本地了,这个是不是跟整个发展是有冲突的?

  李开复:我觉得没有冲突,因为在云上面的也在增加,两边都在增加,只是说为了更高的可靠性,为了更快的升级,我们刚才谈到人的时间。比如说你要把大部分计算放在你的机器来运行,那你就要做每次升级、下载,然后可能会中木马,很多很多的问题,最后也许你这台机器是两千块钱,可是你可能平均一年要花两百个小时维护它,因为你要装各种杀毒软件、升级,出了问题打电话叫人帮忙,你这么一算的话,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归纳:端的计算能力在提高,但如果充分利用端的优势,将会直接提高维护成本。

我们做Chrome其实主要的目的就是云计算,它在你的PC上需要的一个核心的软件就是浏览器……”

“洪波:还有一些我现实当中体验到的,比如说今年上半年四川地震,地震的时候我去国家地震局、国家地震台网这些网站,我发现没有一个网站能访问。这时候像政府这种提供公共服务的这些,他们很适合采用云计算的这种方式?

  李开复:其实是的,你会发现谷歌的服务都是非常稳定的,比如说在台湾地震的时候,台湾海峡有一次地震的时候,当时谷歌的服务器和数据库大部分还没有搬来中国大陆,但是我们虽然当你每一次在谷歌上用我们的服务,无论是Gmail和搜索的时候都得往外国跑一下,在那个时候,现在当然不是这样了。”

归纳:像政府这种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更适合采用云计算。


“谷歌短期不会成为云计算服务提供者”

归纳:具体到中国来说,大部分企业数千万家中小企业根本没有任何IT能力,他们不知道怎样通过互联网去做生意,他没有这个能力。这个时候如果说云计算能够提供一个更低的技术门槛的解决方案,应该能帮助这些企业利用互联网,Google的App Engine其实有点往这个目标走。对于google来说,利用谷歌的云计算来做服务,提供给中小企业,实际上他们在帮助谷歌发展广告客户。

归纳:从实际来看,中小企业会更早拥抱云计算,大型企业总是会有一点担心,因为他的客户更多,数据更多,往往不会愿意将数据放到一个外边的地方存储和管理,这是任何一个公司碰到最大的大型云计算时代转移的一个挑战。


“我觉得云计算时代的潮流应该是趋于谷歌似的超便宜的服务器”

归纳:google最重视的,是用户体验,而不是服务器外包租用。


“ 我也承认,不可能未来五年以后就没有别的应用了,只有浏览器了,这个还要更长的时间,但是剩下来5%应该可以逐渐削减的,而且还有一些缓冲的技术,可以让我们能够逐步的跨越。……再过七、八年到十年,除了浏览器以外几乎什么都不需要,就像你可以想象,当windows推出的时候,dos还在常用着,后来又越来越少用,终于有一天可以完全不用了”

归纳:如果按照李博士的说法,浏览器将最终取代windows

其实一直以来关于云计算与os我也有一些自己的观点,看完两位互联网名家的对话之后,也有一些感想,一部分已经写在上面的归纳中,另外的部分我会逐渐整理思路写出来。

2008年12月6日星期六

SiL's Viewpoint 开张

之前一直使用google notebook写评论,使用firefox的gn插件,可以很方便的将网页剪辑到gn上,然后在上面写评论,标上label。老实说,我对google notebook这个产品真是又爱又恨,爱的是gn做网页记录是如此方便,借助google强大的搜索引擎,笔记内容能轻易搜索到。但可惜google对gn的定位也就仅仅是note,只能作最基本的记录,在rss方面可以说完全是个白痴。所作的笔记虽然也能通过google reader输出,但更新时间很长(经测试,rss更新大概需要一天的时间)。而且gn也就只能自娱自乐,自己放表了评论,即使共享了也不能让访客留言,就一个干巴巴的网页,毫无互动性可言。

想来想去,如果要将自己的网页评论做成一个页面,除非google改进google notebook,否则目前还是只能单独做成一个博客。keso’s view就是一个关于keso的网页评论的blog。如果还是像以前那种写作方式,我需要登陆博客,进入撰写界面,将待评论的页面拷贝到编辑框,然后再加上自己的评论内容。这个过程也太繁琐啦!于是我在寻找一款软件能做到像google notebook那么方便,能过尽可能简单的将网页内容拷贝并写上评论。最近我找到了,就是firefox下的一个插件,scribefire



Scribefire完全就是为blogger准备的,当然,前提是你使用的是wordpress或者blogger等几个外国常用的博客运营商。安装好插件,按快捷F8,scribefox的编辑界面出现。简单设定好帐户后,你可以方便地写作了!除了通过F8进入编辑界面写作,类似google notebook,你还可以在浏览网页的时候选择你引用的文字,按右键,鼠标移动到“scribefire”,再选择“发送此页面”,scribefox的编辑界面马上弹出,并且你需要引用的网页主题,引用的网页内容,已经写好了,剩下的就是写上你的文字,然后按发送即可。这时输入你的博客地址,你刚才引用的文字和评论都已经在博客上了。

本来我也可以将viewpoint写在“我的空中楼阁”上,但经过再三考虑,我还是决定新建一个blog,专门记录viewpoint。这样说吧,目前我希望通过三种方式来记录我的思想。



1、微博客,小于140个字,随时记录一些突发奇想,目前用腾讯滔滔。本来最好的选择是twitter,但鉴于我的好友大多在qq上,尽管腾讯滔滔并不好用,但我还是决定先用腾讯的。好在最近滔滔已经能够支持以widget形式将滔滔的内容实时更新到博客上,可以通过blog的侧边栏看到效果。


2、评论,大概就100~300个字左右,原本我用的是google notebook,但装上scribefire我新开一个blog,起名为SiL's Viewpoints,作为记录我的网页评论。这是一个对网页信息消化和积累的过程,文字量相对比微博客要多,但不会是长篇大论。


3、博客,字数我认为在1000字以下比较合适(我的文笔比较糟糕,还得多锻炼啊)。博客目前就是”我的空中楼阁“,记录我对互联网,web2.0的想法。

SiL's Viewpoint今天起开张,地址是:http://silviews.blogspot.com,先将最近两周写过的一些评论放上,以后还会陆续更新,更新频率当然会比博客高。

2008年11月25日星期二

博客社会化(blog-socialize)

我觉得,博客的发展,将与SNS的社交元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博客将作为SNS中的一个元素存在。web2.0网站给我们最大的好处是,多数网站能够提供一个类似RSS的接口,以某种标准输出信息,同时也能接受以同样标准传递的信息。比如说,最简单的博客,除了发表文章,同时也通过bloglink之类的工具显示所关注其他博客的更新。通过javascript和flash搭建的各种各样的网页小工具(widget),就能提供更多的接口标注支持从更多的网站加载信息,就像豆瓣的收藏秀,google reader的剪辑。这些小工具作为博客的侧边栏,起到很好的互动作用,为博客提供更多的社会化元素。


事实上,我的博客正在努力向这样的方向发展。我的空中楼阁,是我博客社会化的实践。通过侧边栏的widget,访客可以即时使用google talk与我聊天;读者widget显示的是通过blogger订阅我博客的用户;腾讯滔滔的widget能看到我在qq上的心情记录;google reader的剪辑是我共享的文章;豆瓣的两个小工具显示我读过的书和在听的音乐;picasa相册幻灯片显示的是我收藏的图片。


当然,我所使用的web2.0的网站并不多,而且在国内,有影响力的web2.0网站也不多,腾讯算一家。尽管拥有巨大的用户群,尽管QQ与qzone的结合使得腾讯在博客社会化这个战场上占尽先机,只可惜目前腾讯还不打算全面开放。特别要提一提豆瓣,已经从早期的书评网发展到现在的综合了乐评,影评,小组活动,旅游等功能的网站,相比其他网站,豆瓣更具竞争性的是用户的质量,从书评到乐评,到影评,豆瓣的评论质量在国内众多评论网站里应该算数一数二了。豆瓣已经具备明显的博客社会化特征,用户与用户之间交流的元素,也逐渐由单一的书评到现在的博客,旅游,小组活动等。

相比较而言,国外的web2.0网站丰富得多,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每一个都是“重量选手”,都有着巨大的用户群和发展空间。因此,国外的博客社会化有更坚实的基础,也得更完善。微软最近也开始关注博客社会化,推出自己的SNS——Live.com。拥有庞大的msn用户群,拥有自己的spaces(尽管用户群不大),微软搞SNS不是什么难事,连一些老外也对微软给出建议,创建一个终极社交档案。最近留意到这样一个网站,号称为web2.0的名片,由于国外的web2.0网站实在太多了,老外也很有创意,把众多web2.0的网站聚集在一起,做成一张卡片,在一个小小的面积内显示你的所有web2.0网站。然而该网站做到的不只是显示,点击相关的图标,还可以浏览到你在对应的web2.0网站留下的信息,例如看到你在facebook上的活动,在twitter上的活动,写过的博客等等。随着博客社会化的发展,会不会以后我们每人都有一张这样的名片呢?




相关阅读:
Social blog的设计原型期待同仁给些建议

中文网志年会Slideshare.net今日幻灯故事:概念Blog创想

谁想打败Google

2008年11月13日星期四

何不来个广州街景记忆进行时?

最近每晚看广州新闻台7点钟的新闻日日睇节目,有一个栏目名为“广州记忆进行时”,采访的是一些广州老城区的人与事,G4希望用镜头唤起广州人藏在记忆深 处对广州的回忆,希望留住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的美好的回忆。最近类似的事情,还有《叶健强跑街摄影展》,《李瑞然 老人,老城,生命的记忆 摄影展》。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曾构想过,如果能制作一个网站将李老师的照片都上传到网上,这样必将令这些照片的影响传播得更远,让更多的人都能参与到构建“广州记忆”。

http://photocdn.sohu.com/20070607/Img250439596.jpg
(图为广州旧城改造恩宁路)

今天我突然想到,google不是有个产品名为google街景吗?融合在google maps里,虽然目前该产品仅限在美国的几个城市, 用户可以在Google地图上查看街景图,街景图还会定期更新,令用户使用google maps有更丰富的体验。我们能否做一个网站,名为“广州街景记忆进行时”,借鉴google街景的方法,允许用户上传一些照片或者视频,照片或视频的内 容应该是能反应广州旧城区旧街景,用户可以对该照片或视频作一定的描述,例如照片的时间,地点,相关事件等,这样的照片或视频包含了描述就作为用户的一个 街景作品,然后将作品定位,标记为地图上的某个地点。这样的好处是,用户能够方便查看各个地区的街景,随着年份的变化,时间的变迁,一幅幅记录广州历史的 图片就展现出来。除了直观地图查找,网站还应能提供搜索引擎方便用户搜索到关键字查找街景。

2008年11月12日星期三

QQ邮箱——腾讯最后的一块净土

简单试用了一下QQ邮箱,我感觉,这不像是腾讯的产品。焕然一新,简练清爽的界面设计,比Qzone好太多了,虽然说不能把博客同邮箱的界面直接作比较,但起码风格上,我认可QQ邮箱。

邮箱的基本功能不再罗嗦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附件的添加,可以直接对文件复制,然后再邮件编写的界面粘帖,附件就添加到邮件上。QQ邮箱模仿了gmail的联系人聊天,可以在不打开QQ客户端的情况下与QQ好友聊天,虽然聊天界面比较简陋,但没有广告,还支持类似QQ TAB的功能,方便不同的好友切换;支持贺卡功能,方便给QQ好友发送各种节日贺卡;记事本功能有点象twitter,可以在直接上面写Qzone或者滔滔心情,当然这些文章和信息也仅仅能在Qzone等系列的腾讯服务内显示;阅读空间赞一个,以后看好友的日志不再需要登录QQ,不用再看到Qzone那恶心、小气的界面,同时由于阅读空间也支持订阅外部网站的rss(只进不出?),有了这个功能,QQ邮箱马上变成了一个RSS阅读器,但与Google Reader相比,除了能用来看好友Qzone外,我还看不出有什么更出众的地方,而只能让阅读空间订阅好友Qzone而不支持Qzone的RSS输出,更多地体现腾讯对自身用户资源的垄断。体验室有点像Google Labs,发布QQ邮箱的新功能都在上面,不过目前提供开通的功能数量还相当少,需要慢慢完善。



QQ邮箱围绕龙头产品腾讯QQ提供的一系列的服务,包括阅读Qzone,写Qzone,滔滔心情,QQ文件离线发送,QQ联系人管理等,弥补了作为即时通信软件的QQ对信息处理相对薄弱的缺点,为QQ用户之间提供有更好的体验。客服方面也比较完善,自助服务、反馈意见和阅读空间都能帮助用户和设计者的更好的交流。至少目前为止,在QQ邮箱上面我还看不到什么会员、等级和X钻等需要花钱的服务,作为一个邮箱必须提供的服务非会员都能享受到。相信QQ邮箱是目前腾讯最不赚钱的产品,在这产品中我还没看到腾讯以往那种张口就要收钱的小家子气,至今仍未受严重的“污染”,腾讯的理想是通过互联网服务提高人类生活品质,我相信QQ邮箱正是那种我们需要腾讯能够提供的互联网服务,在腾讯10周年成立之际,腾讯发布了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中国用户最多的互联网公司,希望腾讯能够肩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而不像某些企业。我们看到QQ邮箱是一个好的开始,只是希望它不要沾染上腾讯其他产品的不良风气。




相关阅读:

QQ邮箱是腾讯最好的产品

2008年11月10日星期一

搜索引擎的社会责任



如今任何一个搜索引擎在网络中,它充当的已经不只是一个帮助用户搜索网页的中介,而更应该是一个为社会提供客观、准确和及时的信息传播者。百度作为中国互联网搜索市场占搜索份额最高的网站,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搜索龙头,更应该肩负起这样的社会责任

但是,我们看到了什么?首先是三鹿公关事件,金德名誉权事件,最近更被某家医药网站状告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屏蔽掉了该网站在搜索引擎上的自然排序 。我们自然能够联想到网络上流传着更多关于百度的“不良”作为,比如它把对我们有用的网站潜在海量信息最底层,以“勒索”高额广告费;比如因为一些中小网站不肯做广告而被它们彻底“封杀。我在这里再举两个小例子:

1.这个是我从cnbeta上看到的,一个网友指出,在百度上搜索“java”,看看能搜索到什么?第一页基本上都是关于java培训班的广告,明其名曰“推广”,一直到页面的最末才出现java.com的链接。而用google搜索,第一页第一个链接就是java.com。后面的链接也基本上和java的广告无关,都是一些对java有详尽介绍的权威网站。

2.keso以”长尾理论“和”维基经济学“为关键字查找豆瓣的网页,分别用google和百度搜索。测试结果 如下:

Google 长尾理论 site:douban.com
douban.com 上约有 48,800 项符合长尾理论的查询结果

百度 长尾理论 site:douban.com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1篇

Google 维基经济学 site:douban.com
douban.com 上约有 10,300 项符合维基经济学的查询结果

百度 维基经济学 site:douban.com
抱歉,没有找到与“维基经济学 site:douban.com” 相关的网页。


我一直认为,随着信息量的增加,搜索引擎,SNS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以获得更高质量的信息,而高质量信息必须是客观真实准确的信息。这里引用某个网站关于社会责任的评论

搜索引擎的价值核心本来就应该摆在方便用户生活上面,尽可能公正中立的为用户提供搜索结果,是搜索引擎所必须承担的责任。然而搜索引擎的商业化使其偏离了本身的轨道,出于商业目的,搜索的结果必然有所偏离,排名竞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使搜索引擎失去了原则,一个没有原则的媒体(如果搜索引擎是一种媒体的话),本身所导向的内容就有失公正。


如果说竞价排名事件使百度丧失了对企业的信誉,那么众多屏蔽门事件则让全中国的网民都认识到了百度是怎样的一家公司。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我们社会提倡开放的大环境,如果有公司敢于对其网站内容屏蔽,人工干预,而且这公司出品的还是中国最有名的搜索引擎,什么良心,什么社会责任,都只是一句空话。

既然百度能够屏蔽别人的负面新闻,屏蔽自己的负面新闻还不是小儿科吗?



相关链接:


百度与阿里对垒:社会责任谁来挑?

老外眼中的百度 国外IT者评价百度

《北京商报》:谁来阻止搜索引擎的欺骗?

2008年11月5日星期三

CHANGE的含义?

也许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奥巴马的胜利离不开他的竞选口号“CHANGE WE CAN BELIEVE IN”,CHANGE包括了哪些?需要改变共和党政府的政策?需要改变对种族歧视的看法?需要改变非有色人种不能当选美国总统的历史,需要改变……我觉得,奥巴马改变了这个总统选举的游戏规则,透过对网络媒体的渗透,处处折射着其独特的魅力。在美国,乃至在世界的选举历史上从来没有人像奥巴马那样竞选美国总统。

google通过web2.0改变了世界的搜索,facabook通过web2.0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途径,奥巴马通过web2.0改变了总统选举的规则。

得益于网络媒体的渗透,企业能轻而易举地将广告展现在每个互联网用户的显示屏上,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对产品进行探讨和交流,奥巴马也能将自己的每一个竞选广告印在每个美国人的心中。据说每个美国人每天至少都要看一则奥巴马的竞选广告。

得益于长尾理论,企业能够提供用户需求的长尾端的产品,就像Amazon和苹果的itunes;互联网用户能够无障碍地交流,就如一个小学生也能和国家领导人通过互联网对话;领导人竞选则可以通过竞选广告渗透到处于长尾端的选民,就像奥巴马的竞选。本届美国大选的投票率是历年最高的,通过使用了网络媒体宣传,自然吸引到更多的选民参与投票。

谁不认识奥巴马?在美国,你可以在youtube上看到奥巴马大量的竞选广告视频,可以在amazon网站看到大量奥巴马有关的书籍(这一类的书连在中国都有不少),可以在google上看到奥巴马的竞选纯文本广告,你甚至能够在电子游戏中看到奥巴马的身影

奥巴马当然也有自己的facabook,有过百万的好友,他们也是他的忠实fans,当然,奥巴马先生竞选工作繁忙,自然没有多少时间维护他的网页,我们这里暂且不论谁帮他更新facebook的信息。

据统计,奥巴马的85%总统竞选经费来自网络捐献,永远不要轻视草根的力量。如果说web2.0代表着草根文化,奥巴马则是在这一草根文化所铸造而成的草根总统。奥巴马的胜利,就是草根文化的胜利。

当然,奥巴马现象目前也许只能出现在美国,因为全世界只有美国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是最高的。下一个奥巴马,会在哪里诞生呢?



推荐相关阅读:

网络营销出一个美国总统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YouTube把奥巴马抬进白宫

黑三角:奥巴马是怎么赢的?

商业周刊:社交媒体也是美国总统大选的赢家


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小议腾讯的理想

本来想写一篇名为《腾讯的野心》,但后来觉得“野心”这个词太贬义,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希望自己国家的本土互联网企业有个比较好的前景,想想还是将“野心”改为“理想”吧。

谈到互联网企业的理想,我们熟悉国外有名的几家,google,微软,facebook。Google曾经的理想是帮助人们在网上搜索到所有的网页,但现在是帮助人们搜索到所有的信息;微软曾经梦想在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摆上一部个人电脑,也许还希望借此实现更远大的雄心壮志。facebook的理想,是想要提高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质量,从而最终提高人际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品质。腾讯的理想呢?腾讯很少宣传,但我们还是能够从腾讯的主页看到一些端倪。在腾讯主页的正中央,最显眼的地方,有这么几个字,“(腾讯的)使命:通过互联网服务提高人类生活品质”,说到点子上了。腾讯的理想是,通过提供互联网服务,最终能够服务于人类,提高人类生活品质。

尝试过在google 上搜索关键词:腾讯 野心,可以搜到20多万条记录。摘录其中一篇关于腾讯的野心写得比较好 的,写成于2007年8月,离现在已经有1年多了。这篇文章对腾讯的产品做了一个分析,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全面的。正如作者所讲,“腾讯的野心不可谓不大,据说他将涉足互联网的方方面面,将人们的生活的二分之一尽数纳入其版图之下——事实上他也正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无可否认,腾讯的产品已经覆盖了互联网的一大片领域,qq,qzone,qqmusic,qq游戏等应用,无不渗透着我们的网络生活。从即时通信,博客,浏览器,杀毒,下载,网络游戏,网上交易等等,腾讯都有对应的产品抢占市场。腾讯已经不再是以前那只肥嘟嘟的可爱的企鹅,而逐渐已经趋向成为一只企图称霸网络的臃肿的企鹅。

得平台者得天下,无论是在pc系统领域还是在web领域均适用。google,facebook都朝着占领平台的方向发展,就目前来看,我们觉得微软是落后了。但我们不能轻视微软称霸桌面系统平台十几年之久的积累,虽然微软推出的vista在操作系统市场遭遇滑铁卢(输给了自家的xp),微软也有自己的网络平台的规划,也在有条不紊地在部署自己的网络平台。同样,在中国,目前网络平台SNS红红火火,n多公司都在搞,其实也就抄来抄去,无非都是抄袭facebook,twitter等模式。有时我们会发觉,在中国,能够使用户有如对facebook般依赖的应用,能够有如facebook众多用户数量的公司,非腾讯莫属,甚至从用户数量来看,以中国市场为主的腾讯的用户数比facebook还要多。但腾讯却异常的低调,从来不宣布正式进军SNS,也极少把自己与facebook作比较。在这种低调中,我们也看到腾讯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一个接一个产品地推出,与微软一样的不慢不紧。有人说QQ就是中国的facebook ,我看不假。近几年的开发和收购的积累,腾讯也通过提供的各种互联网产品企图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平台。在腾讯的眼中,SNS仅仅是腾讯提供众多互联网服务的其中一个服务而已。一旦腾讯要建立起自身的sns,相信国内很多做sns的公司要倒闭了。

与google相比,腾讯更注重的是用户对互联网的体验,从互联网中发现乐趣,而且更趋向于娱乐。这,也许更符合“中国的网络更像一个娱乐网”的国情吧。注重娱乐使腾讯更“小家子气”,从qq到qzone,无不充斥着娱乐的味道,这也是为什么腾讯用户以是十几二十岁的“teenagers”为主,因为这样的内涵和界面,更易于吸引年轻一代。但另一个角度看,25岁以上的用户包括众多白领往往更理性,对此并不十分感冒。反而是更简洁的msn在白领中更受欢迎。而qzone也往往被很多人所摒弃。网上也有评论认为q空间不能做大 ,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无它,除了能分享给qq用户作互动,我看不出qzone的优势在哪里。

还有引发争议的一点就是,腾讯保持自己的封闭性。在msn和yahoo两家IM互通,普遍IM都开放api的大环境下,腾讯qq依然选择不开放。不单是腾讯qq,qzone和腾讯滔滔也不提供rss输出,而rss是一个博客起码应有的功能。腾讯希望做到的,是建立一个自己内部的圈子,一个内部的平台,这个平台里面,不接受其他的网络产品,而只能使用腾讯自己的产品;不接受其他的用户,只接受腾讯自己的用户。在中国的大环境,封闭有其自身的理由,能够独善其身,专注做自己的产品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我认为,开放是必须的,是大趋势,是腾讯迟早要面对的事。网络之所以发展,web2.0之所以能给人们带来贡献,开放功不可没。过份的封闭只会令发展的道路越来越窄。

腾讯现在之所以能够发展得好,与其说离不开中国的大环境,我更倾向于认为是得益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不完善。这种不完善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网民更愿意接受信息质量相对较低的即时通讯,包括目前上网的主力是年轻的80后90后一代,包括中国的网络更像个娱乐网,我们的生活未对网络有强烈的依赖。随着中国网络的发展,很多东西只会是越来越完善,腾讯需要求变。但愿腾讯的理想不是空中楼阁。

2008年10月29日星期三

酷狗2008使用评测

我以前下载歌曲会使用旧版酷狗,使用emule;看乐评,我会上豆瓣,在豆瓣上,我可以将自己最近听的歌和想听的歌都收藏下来,并且使用豆瓣收藏秀将它们都显示在博客上面;听歌我一直在使用千千静听,偶尔也会用一下旧版酷狗。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工具,能够将这几样东西能整合在一次,能满足我对音乐的下载,分享,和收听?这应该算是web2.0向音乐2.0的延伸吧。我尝试了一下酷狗2008。

之前我用的是旧版酷狗,只有p2p下载和播放音乐,当然,如果大家都安装了酷狗,是允许能够分享音乐的。但酷狗是需要下载软件安装到本地的,一旦脱离软件,就无法使用,而现在什么都讲求online service,都要能够做到在线听歌。

新版酷狗2008 似乎有了些进步,新增了一个音乐空间 。使用酷狗的帐号登录,激活音乐空间,发现界面与试下流行的sns网站有几分相似。左边的菜单包括“我的音乐”,“我的资料”,“我的留言”,“我的关注”和“音乐插件”。“我的音乐”可以与客户端版的酷狗2008关联,使用客户端软件听歌的时候,允许将播放列表上传到网络硬盘,然后再“我的音乐”上面收听,做到了所谓“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属于自己定制的音乐”。不过我发现这个上传列表其实就等于上传音乐,如果你在本机播放列表添加的音乐比较多,那将这些音乐都传上网络硬盘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网络流量!另外一个问题,在音乐空间上面听歌,居然要安装酷狗2008才能收听,也太霸道了吧。现在还有个bug,即使你安装了软件,依然会被提示需要安装才能收听。就这个问题我上酷狗的论坛 反映,没有得到答复。

音乐空间上能够设置你关注的人,关注他的歌,但没有任何rss类的输出,貌似目前活跃用户也比较少(酷狗宣称他们有6百多万个用户开通了音乐空间),彼此之间联系沟通很少,也未能实现用户间对音乐的分享。在线音乐sns这方面,酷狗还需要努力,光有用户数量是不够的,要留住用户,就必须提供给用户更好的服务。

“音乐插件”其实就是一个帮助用户在他们的博客上镶嵌音乐播放器的widget(网页小工具),以flash形式展现,播放列表是用户在音乐空间的列表,也就是用户通过酷狗客户端上传的播放列表。不过可惜这个widget给用户定制的余地实在小得可怜,只能定制播放器的大小,颜色背景。播放器本身做得非常简陋,也不支持换肤。

回到酷狗2008的客户端,其实依然也是一个音乐的p2p下载和播放工具,现在还阉割了IM的功能,用户之间再也无法在上面聊天。也不知道酷狗怎么想的,也许他想做的是一个更纯粹的音乐终端吧。让用户交流都去另一个sns网站“狗窝 ”去了。但除却p2p,除却IM,实际上单就音乐播放器的易用性来说,我觉得酷狗是不如千千静听的,无论是界面还是操作。酷狗的卖点就是p2p下载,在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的中国得以生存,但也需要面对众多竞争对手例如酷我等。现在千千静听都在往web发展,提供一些网上的曲目给用户收听。目前感觉相比以前的版本,酷狗2008的确是提供了不少新功能,但无情的事实是,用户在流失,客服也做得不够完善,整个公司网站的管理有点乱。

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一个酷狗的老用户,一个广州本土IT企业的支持者,看着这些IT企业从创办到成熟一路走来,我觉得相当不容易。我们都希望这些本土企业能继续发展壮大,能够为我们这些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在这个web2.0的时代,用户需要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信息,例如音乐。如何让用户从获知,到下载,到收听,为用户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分享音乐,我觉得酷狗需要思考,需要做更多。这里我给出几个建议供参考:
1、酷狗和狗窝两个分家值得商榷,狗窝固然是个新颖的sns,但更像qzone,无论界面和功能都非常相似。我认为酷狗应该对用户对音乐的分享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把握好现有的用户资源,利用好现在的软件平台,重新建立IM。
2、音乐空间的sns功能需要完善,现在感觉只有个空架子,内容贫乏。如何将用户硬盘里面的资源与网上的资源做一个整合,而不是像现在那样直接就上传本地音乐到网络硬盘。这方面可以向emule学习。
3、音乐widget可以做得更美观一些,提供更多界面选择,支持更多的语言(例如javascript),必要时可以考虑开放api,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开发,充分利用好现在的音乐资源。

2008年10月27日星期一

信息的流通

最近有两件事使我再一次思考信息的流通将为我们的世界带来什么。

第一件事,广州新闻台G4最近报道的一位叫李瑞然的老人家,从72岁开始,在广州四处拍摄即将被拆除的建筑,与钩机赛跑。14年间,他穿梭各建筑工地间———拍摄历史原貌、拆迁瓦砾、居民搬迁、新修建筑。10年拍摄2万多张照片,记载着广州的拆迁史。

作为一个广州人,我深深地被李老师的行为所感动了。一位老人在如此大年纪的情况下,一个人生活尚且不容易,李老师还拿着动辄十多斤重的相机背包四处奔走拍照,为的是"留个纪念",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和恒心!不过在敬佩李老师的同时,我思考的,是对这些照片的处理和保存。据G4报道所讲,此前李老师所拍下的2万多张照片,都保存在李老师的家中,这些照片,有已经晒出来的,还有一些是暂时以胶卷形式保存,未晒出。G4报道出街后,广州市档案局便派人到李老师家将部分未晒的照片晒出来,经检验过照片的质量再决定收集更多的照片,并将一部分已晒出来的照片收藏至广州市档案局。

是否存在对这些照片更好的处理方式呢?这是照片都是李老师14年的心血所在,记载着广州市14年的变迁,其珍贵价值不言而喻了。这些照片只有一部分被收录到广州市档案局,很小的一部分被选中展出。其余大部分还"沉睡"在李老师的家中。李老师的家环境也不是太好,照片特别是照片的底片保存对环境要求比较高,一旦受潮或者感光,后果不堪设想。我认为,这些珍贵的照片,在档案局保留的同时,也应该通过扫描等多种方式电子化导入电脑,以图片形式保存下来,这样照片就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永久保存(不过也需要考虑硬盘的备份)。我还建议设立一个网站,通过这个网站将这部分照片一一展示给世人。很可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自小在广州长大,后来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远走他乡。而印在他们脑海里面的,依然是那个上世纪的广州,一段浓浓的乡情,离乡别井的乡愁。他们可能没有机会看到G4,他们可能没有看到在广州霏艺廊举办李老师的摄影展。但通过互联网,他们能以这样一种方式回忆自己的故乡,能从照片中重温到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点点滴滴,我相信这些照片会有这样的价值。建立网站的另一个好处是,因为李老师所拍下的照片需要整理而收藏,但几万张照片需要通过传统的人工标识整理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拥有鉴别这海量照片的阅历和能力。但将照片发布上互联网,发动网友的力量,通过互联网,让照片的信息得以流通,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照片,让众多网友为这些照片标识鉴别会让这项巨大的工程化繁为简。这些珍贵的信息,更加需要"触网"。网络会令这些信息(图片)经过筛选(被网友所标识),而使信息具有更高的质量,具有更好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更好地流通(被更多的人所发现和使用),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第二件事,我本来对中医是一窍不通的,但最近几年发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就开始搜罗一些有关中医、养生和保健方面的书和资料。之前是看了《人体使用手册》,作者将人体比作一台机器,以系统维护方式来看待人体保健,对书本里面的一些观点我十分认同。后来随着家人对这方面也开始越来越重视,陆陆续续买了不少这类保健养生的书籍,包括《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等。特别是《不生病的智慧x》一系列的几本书,所讲到的都是一些关于食疗养生方面的知识,有些讲到人根据出生年月划分为不同的体质,某些体质的人会特别容易患上什么病,应该最适合吃什么,不适合吃什么。这些书的作者都是医生学者或者是从事医务工作的人士,都拥有丰富的经验,她们将多年的医学经验汇编成书籍,让广大百姓都能够掌握到这种“不生病的智慧”。

出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知识是好事。但我更关心的是,这些知识如何能流通起来,让更多人更方便地了解到这些知识。现在很多白领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工作繁忙,应酬过多,不注意休息和调理,导致身体日渐变差(我觉得自己就很明显属于亚健康)。那些健康养生的书籍虽然有益,对于大多数的白领,每天可能有很多时间对着电脑,很多时间上网,却往往没能花多少时间静下心来看书。偶尔翻了几页,却发现书本涉及的内容太多,无法很快找到需要了解的内容。相信大多数人看这类书的感觉是,“我现在有哪些症状,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想知道怎样才能治疗好”。这样的想法可能会有点功利,但很实际,也很符合现代社会的讲求的效率优先。如果能够将这些书本里面讲到的知识分门别类的整理放在一个网络系统上,让需要了解这方面知识的人能够很容易地搜索到相关的知识,相信会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去了解去学习。

现在讲wiki,讲网上大百科全书,但网上针对中医方面的知识和资料却非常少,可能是因为互联网始于西方,而西方普遍接受西医的观点。如果能够将《人体使用手册》,《不生病的智慧》这类的书籍的知识做成一个类似《本草纲目》的医学大百科全书放在网上,并且允许每一个人都可以对这些知识理论进行编辑和修改,这对于医生,将会大大促进医生的医学经验交流,提高医生的医学水平,弥补由于单个医生的经验不足和知识的相对缺乏导致误诊的不足;对于非医学专业的人,能够轻易通过上网获得中医养生的知识,通过与自身的比较找到自己平常的一些不恰当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进而作出纠正,亦将收益非浅。中医是一门有几千年历史的学问,但这种知识在今天是否需要更新?我们能够将古时候的理论照搬到今天使用?我觉得任何学说都需要“与时俱进”,中医理论也需要发展,需要根据现代人的体质而做出诊断。而互联网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平台,让信息(中医理论)更好的流通(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让信息保持更高的质量和更新(发展中医理论)。

PS:《人体使用手册》的作者其实已经迈出了这一步,他开了个博客,博客上面写的都是他书本里面的一些理论,提供给人们参考,也提供一个平台给读者去提问,他也会在上面与读者交流。有时候在google上面搜索一些与中医相关的词汇,会搜到这个博客。

2008年10月23日星期四

腾讯滔滔

很意外的发现腾讯滔滔,我从不写qzone,不过偶然间登录上去发现,在日志里面居然有我一直以来在qq上写下的签名记录,连很早期的都有,非常齐全,于是才试着搜索去了解。其实这个也不是新东西了,不过最近在研究twitter,发现滔滔俨然就是中国版的twitter。所谓twitter,其实就是一种微博客,同普通博客最大不同的地方是信息精简,一般内容不会超过140个字(手机短信字数限制),但也与短信不同,短信是点对点地只发送给一个人,而微博客会将信息发送到所有订阅了你的微博客信息的用户。这种短信息的订阅能够将小量相对高质量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不过相比twitter,滔滔功能弱太多,局限性大。虽然也支持手机上网和短信发送,但却忽略掉最基本的RSS,也就是说,我在qq上面更新了签名,写下了一些心情,却无法在其他博客上面输出,只能够通过qzone等其他腾讯内部的形式发布给好友。当然,这也符合腾讯一向的霸道作风,qq如此,qzone如此,滔滔也不会例外。

网上也有人说腾讯滔滔必然会成功,大家看看就好了。

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

手机号码的社交价值——联系web2.0与垃圾短信

最近收到垃圾短信的频率越来越高,房地产的最多,歌舞厅的,卖发票的乱七八糟一大堆,非常烦人。每次看到垃圾短信,心里就会想到,相信很多人也会跟我一样收到同样的垃圾短信,而垃圾短信的源头,有可能是同一个手机号码,也有可能是不同号码,也有可能是通过短信平台群发。

转念一想,既然时下web2.0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网络平台,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消费者。就像豆瓣,每个人都对一本书作出评价,这样随着评价的人越来越多,评价就越来越准确。为什么不能开发出一个短信软件,让收到短信的人对这条短信(或者是对这个手机号码)作出一个评价,特别是对垃圾短信的一个信息反馈:这是一条垃圾短信。如果有一部分人都会对收到的垃圾短信作出指证,并反馈到网络,每反馈一次,该手机号码的“评级”下降,当评级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从网络收集到的信息应该能对这个号码作出一个综合的准确的评价:这是一个发出垃圾短信的手机号码。更进一步,对每一台手机建立一个短信防火墙,防火墙会自动获取网络的数据库,对被评价为发送垃圾短信号码的发出的短信作屏蔽,这样就能做到有效防止收到垃圾短信。而发出垃圾短信的手机号码,由于被人们所认定为“制造垃圾短信的手机号码”,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发出的信息也不能被收到。等于说,我“ban”人人,人人“ban”我。集众人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这是web2.0的思想核心。手机号码的社交价值在这个案例中表露无遗。
待续…………………………………………………………

简单介绍我的博客

基于google的blogger,域名为blogspot,由于某些原因,blogspot一直都会时不时被封,但经试用多个博客,还是觉得google的博客功能最强大,支持各种各样的widget网页小工具小插件(wordpress虽然也同样可以自己定制扩展插件,但要自己搞服务器,更麻烦)博客左边的侧边栏,我的链接是我在网上的几个共享网站,包括Picasa,豆瓣,我的新旧博客的备份(包含了我在bokee和msn写过的博客的备份以及现在blogspot的备份),还有google notebook,是我的一些网摘,可惜google notebook还不支持rss。

平时我会花上很多时间使用google reader来阅读,一个很好用的rss阅读器。我会将一些自认为比较好的文章放到共享,在博客上标题为“精品文章推荐”,绿色字就是共享的文章标题,可以点击来查看详细内容,或点击“了解详情”来查看更多的文章共享。如果对我的共享感兴趣,可以对共享的rss订阅。

“我在读”就是我在google reader上订阅的所有文章,主要都是互联网、it和经济类,蓝字就是订阅文章的标题。

下面的是豆瓣秀,显示的是我在豆瓣上标记的读过的书籍。豆瓣是一个分享网站,用于分享书籍,音乐,电影和博客,用户可以在网站上找到想看的书,看看其他人对书的评价,分享自己对该书的看法。记录用户想读哪些书,读过哪些书,发表了哪些评论。对书的处理同样适用于音乐、电影和博客。

豆瓣广播是我在豆瓣上的操作的rss记录,告诉我的朋友我最近在看什么书,想读什么书,听什么歌,看什么电影。

我的Picasa是google的图片册,我将它设置为rss链接显示在博客上面。只要我在picasa的网站上更新了图片,在博客上也会有显示。同时,我还设置了允许手机发送图片更新,我可以使用手机拍照,然后将照片通过邮件发送到网站,这样就可以更新在博客上。

如果你喜欢我的博客,可以点击橙色的小图标订阅。由于blogger是国外的,支持rss阅读器不多,最好还是用google reader

最下面的是留言板,blogger居然不自带留言板!之后寻找第三方的留言板插件,将就着用一下吧,虽然看起来怪怪的。

这就是我博客的简单介绍,blogger虽然自身的功能并不强大,但胜在能支持大量widget插件,而且对javascript支持良好,以后可以尝试自己写点js代码实现更多扩展功能。可以说,开这个博客的目的其实也是自己对web2.0开放性的一个实践,我尝试将自己在网上的一些活动在博客上留下印记,主要通过各个网站支持的rss实现,即我在google reader阅读的文章,我在豆瓣上标记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看过的电影,我在picasa上面收藏的图片,手机随身拍摄的图片,这些东西都通过rss在自己的博客反映。

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对了,关系网。我与大多数好友都是通过qq来联系,但有时候真的很bs QQ,反感腾讯,迟迟都不开放api,好友列表无法做到rss化就算了,最简单的,连qzone也不支持rss,这样我qq好友写的qzone就无法通过rss更新显示在我的博客上。开放是网络发展的大趋势,任何的固守自封都无法阻止这个趋势。我觉得,一个理想的博客,更应该是一个平台,是能够通过各种形式记录你允许共享的网络上活动,平台里面,用户与用户之间,能做到无障碍的沟通和联系,这种沟通,已经不是共享一篇文章,分享一首歌一副图片那样简单了,而是信息的大融合。我相信,随着人与人之间的无缝交流,将会产生巨大的价值,最终对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服务和极大的便利,就像facebook。

2008年10月17日星期五

关于facebook的一些感悟

有时候会想到,为什么QQ能够在中国被广泛接受,而类似facebook之类的sns网站虽然是遍地开花,却总是叫好不叫座,无法发展壮大。
关于facebook,我想到两件事
1、在《从零到一百亿——facebook创业故事》书中我们了解到,facebook的创始人Zuckerberg的目标是要建立一种现实还不存在的东西。Facebook想要提高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质量,从而最终提高人际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品质。

2、一篇来自艾瑞网的编译报道。
近日就facebook上一个名为packrat的应用程序引起了广泛的争议。Packrat应用程序插件可以让用户收集各式各样的卡片。开发该应用程序的公司Alamofire表示在该应用程序中,用户为了完成一次完整的拼图需要不断寻找合适的卡片,因此日页面浏览量达到了500次。


该游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从朋友那里“获取”卡片,因此许多用户把其他用户加为好友然后从他们那里拿卡片。该游戏的受欢迎程度也使得一部分的用户仅仅是为了玩游戏而在facebook上注册帐户。


 由于出现在该应用程序网站论坛上的一次讨论,一些类似这样的账户已经被facebook删除了。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facebook发给一位被删除用户的email内容中说到facebook并不是一个社区网站,也并不打算为用户建立一大群新的朋友。Facebook真正的意图是为了巩固那些已经认识的朋友之间的友谊,原文内容如下:


  “请每位用户注意了,facebook上的个人帐号只为真实的用户而设立。这也就是说我们希望这些帐号主要是用于现实生活中朋友之间的沟通(比如家人、同学、同事等),而不单纯的网络沟通。正像我们在首页上标明的那样,facebook是一个公共平台可以帮助您和周围的朋友进行沟通,而不是一个 “社区类的网站平台”。简而言之,facebook是帮助用户跟以前就认识的朋友保持适当联系,而不是让你在上面重新认识一大群朋友。如果我们这一规定有悖于你原先所想的,那么我们感到很抱歉引起了这个误会。但这是我们创办网站的初衷。


  如果用户注册帐号只是为了facebook游戏的话,那么这就有违了我们用户条例中的规定。很抱歉的是,对于已经删除的帐号我们不会重新激活。若造成您的不便我们感到很抱歉,但该决定是不会改变的。谢谢!”


如果说第一件事阐述的是facebook作为一个企业的信仰或追求的话,那么第二件事就反映出facebook为实现自身的信仰而作出的最实在的努力。在这件数上,facebook的潜台词是:
1、我们要玩真实的,玩现实的,我们不接受虚情假意。
2、只有现实的生活,真实的关系,才是我们需要的信息,才是我们需要维系的关系。
3、我们并不是“社区类网站平台”(所谓SNS)。
4、如果你打算在这里重新认识朋友,那么,对不起,这里并不适合你。

为何国内的社交类网站总无法做到facebook般的成功,无法做到具有facebook般的影响力,我想,通过以上的分析已经逐渐有了一些思路。

1 国内sns往往为了圈钱而建立,网站追求的是首先是如何吸引用户。事实上,大多数人上这类的网站往往是贪新鲜,好奇,为了认识更多的网友(注意,不是朋友),因此,大多数网站也就想方设法去做到“新奇刺激好玩”,功能要够多,概念要够新鲜,他们的目标是,吸引一大群人注册,登录,为了留住用户,不断推出新的功能,新的玩意。等到用户群壮大,开始吸引广告商,尽可能的赚钱。这个时期网站一定发展很快,规模迅速扩大。到最后,建立起一系列的商业模式,吸引风投,拿到一大笔资金,发展开始缓慢,等着将网站转手或者是坐吃山空。基本上大多数的sns,包括已经关闭和尚未关闭的,都是沿着这条路发展。盈利对于网站的创立者来说,考虑得是比较多的,他们创建网站也没有更多考虑网站的未来,网站能给用户贡献什么。然而我们不得不看看facebook,即使发展到现在规模如此大,依然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靠着微软的融资和一些小广告存在着。facebook的存在,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其建立的一个完整开放的平台,为提高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质量而作出努力。人活在世上,需要信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同样需要。而信仰,远不止是以赚多少钱为追求。

2 SNS只是网络的一部分,但永远不可能取代网络的全部。网络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永远不可能取代生活的全部。网络的东西,在我们的眼中只是过眼云烟。回到QQ的话题,QQ对于我们来说,是与好友交流的工具。的确,QQ起初的功能的确是为了方便与网上的用户交流(现在的qzone已经有向着另一个SNS发展的味道)。即时的对话,永远不及诸如email类的经过思考提炼的文字质量高。尽管信息质量不高,但对中国的市场来说,QQ的信息质量就已经能够满足了。中国能够接受QQ,却未必能接受facebook,因为目前来看,网络还没占据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中需要快餐般的短消息,却还不需要获得太多高质量的信息。网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娱乐的意义超出了实际使用的意义。

借用keso的一些话“中国互联网还是一个娱乐网、猎奇网,而不是一个生活网、工作网、生意网。这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部分中国网民还不需要通过互联网来维系自己的社会关系。……眼馋Facebook的成功是没用的,因为国内互联网确实不具备Facebook在美国的那种现实基础。……积累有多重要?Google正在成为最大的云计算平台,因为10年来它的庞大的服务器集群的积累、数据的积累、技术的积累、运营经验的积累、用户行为模式和意图的积累等等,都让它的优势凸显,无可替代。国内具有这种积累,并且具有做平台实力的,放眼望去,可能只有一个腾讯。只不过腾讯的小家子气可能最终让它错过引领整个产业的机会。

2008年10月15日星期三

我的web2.0 世界观

关于web2.0
其实对于网络,一直有关注。97年开始就成为一名网民,触网至今不知不觉已超过10年。网络是什么?以前会觉得,网络就是另一片天空,另一个世界。里面有大量的信息,大量的资源。使用oicq之后会觉得,网络的后面有各种各样的人。最近一年来,陆续地上过一些网站,了解到了一些人的思想,在经过自己不断的思考,加工,我感觉对网络有了重新的定义。web2.0,一个简单的词,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什么是web2.0?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传统的网络更像是单向传输的信息网,网页由网站站长更新,网民单向地从网页上获取信息,这是所谓的web1.0 。随着信息几何级数的增长,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就有了web2.0 。在web2.0的世界里面,网民既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人们通过网络获得了信息的同时,也向网络贡献及分享了信息,这种信息有可能通过网络而被其他人所使用。信息的大流通,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更好的解决人们面对的问题。美国学者施耐德曼早在02年在他的书《达芬奇的便携式电脑》里面提到,“技术可以被驾御从而服务于人类的需要。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web2.0实现的目标是,通过一个网络平台,人们可以通过彼此互相提供资源,最终解决问题,分享成果。可以说,每一个web2.0所展现的,就是该平台上面每一个用户智慧结晶的集合。

关于web2.0的网站:
1.facebook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web2.0,大学生之间可以有无数的话题,无数的创意,如何凝聚?如何实现?facebook给了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上facebook
2.youtube允许你免费上传、观赏、分享视频短片,再次印证web2.0的特点:资源的分享,最大程度的利用
3.维基百科类的网站,用户可以自行添加词汇解释,也可以阅读别人添加的解释。
4.译言网。外文翻译一直是一个难题,因为永远无法让机器取代人力。译言网提供一个平台,让每个用户都可以分享到最新的翻译好的外文文献,自己也可以在上面发表翻译的作品,也可以与别的用户协助翻译,提供翻译的效率。
5.google。关于google,其实表面上看与web2.0貌似没有多大关系,但其实goole才是地球上最大的web2.0的网站。关于google,下文会有更进一步的分析。

关于google
其实对于google,我的理解未必会比很多人要深刻,但我认为google正代表着一个互联网发展的方向。最初的google是一个网页搜索网页,试图去收集所有的网页让使用google的人都能搜索得到。然而事实上目前google能做到的已远不止如此。google希望实现能够收集的,不止是网页,而是信息,所有的能从网络获得的信息。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爆炸,信息量巨大,如何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这是google的任务。正如之前我对web2.0的定义,信息,掌握信息,最终将信息为我所用,来解决问题。可以说,在这个web2.0的时代,google就是大赢家,因为他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而google的野心还不在此。最近google发布的浏览器chrome,被认为是挑战微软平台的一大利器。其实回想微软的一路走来,微软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平台,他建立了一个牢不可摧的os平台,window系列,从win95到现在的vista,正是有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平台,吸引了大量的软件开发商为windows平台开发软件,造就了微软的成功。google意识到,在互联网的擂台上,要想成功,光有信息还不够,还需要有平台。于是有了google gears,有了chrome。google会成功吗?我们拭目以待吧。

关于facebook
讲到平台,不能不提到facebook。我对facebook的认识,源于一位好友的介绍。facebook最初看起来,我觉得有点像qq的网页版。但随后我看过译言网对facebook的介绍,看完那本《从零到一百亿》,我对facebook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作为一个社交网,不同于社区,facebook更纯粹,更单纯。在美国读书的学生们通过facebook交流,通过facebook认识朋友。等到他们出来工作后,facebook还是他们维系彼此的工具。facebook最成功的地方,我觉得不在于其所建立的用户群,而在于它懂得早早建立起一个平台,一个专用的网络平台,让用户对其依赖。图片共享,很简单,国内国外都有各种各样的图片共享网站,但他们都敌不过facebook,为什么?facebook有一个开放的平台,允许用户开发应用程序,使其运行在facebook上,也可以让其他人分享使用。facebook拥有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那就是,提高人们信息交流的质量。信息的质量!明白吗?我们老是在说信息量有多大多大,但其实真正有用的信息由多少呢?有用的信息我们都利用上了吗?可以这样说,facebook将作为一个信息筛选的平台,人们通过facebook筛选信息,通过facebook获取经筛选过的信息,这才是facebook的真正使命!在中国,类似facebook的网站很多,都往社交网方向走了,光是模仿远不够,我们可能很容易建立起一定的用户群,可能会有一些卖点来吸引用户,但我们网站缺乏自己的内涵,没有自己的方向,或是方向不明确。我认为在中国的土壤下,facebook模式未必能适合。反倒是qq这种软件相比起来更能得到国人的认同。只不过现在连qq都在模仿facebook,看看新版qzone的工具栏吧。中国的社交网是个很大的市场,一块很大的蛋糕,很多人很多公司都在争,但目前我都不看好。

关于中国的web2.0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在外国行得通的在中国就未必。中国有辽阔的土地,有众多的人口,有特殊的制度,有其独特的潜规则。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对中国的市场不能照搬外国的模式。web2.0在中国,无论是普及程度还是主导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只能说是萌芽的阶段。对于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国家,网络对其发展的影响必然是非常深远的。网络,特别是web2.0讲究的是平等,公正,开放,民主。而就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发展得好的IT公司,却往往并不是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去做的。百度与google,腾讯、校内与facebook,我们看到过太多的比较,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中国的web2.0之路如何走好,值得我们思考。

关于os
此前我在个人qq的签名写过这样一段话“未来的电脑分为两种,一种是能上网的,一种是不能上网的”。我的解释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个人电脑上的软件已不再需要安装,网上会有各种各样相对应的服务和应用。在未来,上网是一种最基本的状态。连上网络的pc机,能够做一切的应用。在机器的硬盘内已不再需要安装太多的应用软件,因为所有的应用都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实现。而对于不能上网的电脑,会拥有同网络应用相对应的离线程序,这些程序能够使机器在离线状态下运行,但应用会受到限制。未来不再需要“安装”软件,一切以网络应用为基础,类似google现在的小工具widget,只需要点击两下鼠标,应用就会与你的电脑关联上。os在pc中的地位基本上已经处于可有可无,pc的计算资源更多的应该是留给应用服务而不是os。因此,我对微软的未来非常担心。无论是vista还是下一代的windows7,对电脑的配置都很高,pc的计算资源很大程度上被浪费在os的执行。这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真的需要windows吗?其实一个浏览器就够了。配置,驱动,底层的东西,不应该需要用户操心。需要做复杂的运算?交给云计算吧:)

关于博客
博客是作为web2.0的其中一个元素。表现形式为个人写作,分享阅读。信息得到流通、交互和分享,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博客完全符合web2.0的特征,即用户作为信息的消费者的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据调查,目前的网络依然是一个消费远大于生产网络,消费与生产的比例约为9:1。如何吸引更多的网民生产信息,如何方便网民去生产信息及消费信息,需要我们的思考,需要我们付诸实践。我愿意写博客,愿意做信息生产者的其中一员,分享自己的想法,投入到这个web2.0的社会中。

2008年10月11日星期六

开场白

重开博客的想法酝酿已久。回想04年底开始建立的bokee,由于大四比较有空,博客一直保持稳定的更新,直到开始工作,忙起来,顾不得更新,也就不得不停下来了。后来想重新写blog,换一个空间使用了msn的space,却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写了几篇,又写不下去,没办法,那段时间实在太忙。

最近重开博客,一方面是手头上空闲的时间多起来,另一方面,最近半年对web2.0很感兴趣,对当前的网络、网络经济的发展有了些感悟,往往想写点东西却苦于无处可写。于是决定重拾写blog的习惯。

对于博客的选择,我尝试了很多个博客站点,主流门户的,小站点的,国内的,国外的,都注册了个试试。最后决定使用google的blogger,不为什么,我是google的 fans,而且google的blogger支持javascript,不像很多博客网站会将script脚本直接屏蔽,通过与google的widget结合,博客能显得更有特色,这些都能显示在我的博客侧边栏,会有我在google reader上关注的文章,还有我近期看的一些书,链接是豆瓣网。

正如博客的域名是silweb2,我希望在这页面上表达和转载的是我对web2.0 网络经济的技术的看法,会写关于这些技术将来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很多东西目前看来可能会比较飘渺,会结合我的一些空想,因此美其名曰“我的空中楼阁”。开场白就这样吧。